《邊緣光影》
詩集大綱:
《邊緣光影》是席慕蓉經過十多年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,在一九九九年四月集結出版的作品,當時是爾雅版,目前她重新修訂及為此新版特別繪製約十幅美麗的畫作加入書中,交給圓神出版。在創作上,無論是繪畫還是詩文都不曾停頓的她,書中結合了各類型的詩篇,題材多變,在這本詩集中,我們可以看到她多元的創作表現,稱得上是一部展現她創作顛峰的作品。這是一本讓人不禁會用心看、用心想,也用心去感動的珍藏詩集!
心得:
席慕容的詩,在文學界一直被受好評,在高中時,國文老師也介紹過她,她的詩文藻優美,常常藉由一些情景敘述情感,讓人彷佛沉溺於話中,及「詩中有畫,劃中有」般,而席慕容以浪漫愛情詩為名,詩呈現婉約、清秀、滄桑的氛圍,帶令男男女女沉溺於甜甜澀澀的愛情滋味裡。在《邊緣光影》中,我看見了愛情詩以外的情景,有親情、有作者探討人生,其中有幾首讓人很有感觸。
《點著燈的家》
其實 我們
所求卑微 不過只是希望
孩子都能平安長大
在每個溫暖的節慶裡
在每張泛黃的相片裡 我們
都能緊緊地摟著他
其實 我們
所求卑微 不過是希望
能夠有段無怨無驚的歲月
有片可以耕種的田野
有些知心的的友伴 有些
可以訴說可以互相交換的期盼………〈中略〉.
其實 我們
所求何其卑微
人生一世 輾轉天涯
想保有的不過就是像這樣一小間的
點著燈的房子
一小間的 點著燈的家
這首詩,是我最有感觸的,內容足以讓我掉淚,他觸擊我內在的小小心聲,一顆在簡單不過的需求─家的溫暖,想必這也是世上每個人內在的所需,簡簡單單的字詞,道盡了我們對人生卑微的盼望,有種安靜的幸福在心底盪漾著。其詩的名稱「點著燈的家」也道盡家的溫暖,燈就如同岸邊的燈塔,在岸邊永遠引領黑暗中的船夫靠岸,給予他們光源、僻護他們尋得歸路,燈將永遠開著,隨時歡迎迷失的人們回家。再罪後一段,「其實 我們,所求何其卑微,人生一世 輾轉天涯,想保有的不過就是像這樣一小間的,點著燈的房子,一小間的 點著燈的家」
呼應著標題《點著燈的家》,簡單的幾字,卻溫馨地點亮每個人內心的那盞燈。
《和平歌》
── 這個世界,怎麼像是虛構的情節?
那張印著歌詞的紙不大 剛好
可以讓他在唱完了歌之後折上兩摺
放進胸前的衣袋裡 剛好
可以被稍後的那顆阿姆弹
洞穿 濺血 慢慢地
染成一張在美學上無懈可擊的作品
主題是空虛的語言 背景是
染血的平原 那黑洞是永遠的痛
構圖均衡 構思完美 剛好
可以展示在他的葬禮上引人落淚
(拉賓被刺之後,以色列的孩子們還會唱那首和平歌嗎?)
好感傷,又是一樁悲劇嗎?又是在那些動盪不安的地區嗎?是不是又發生在像非洲、中東西亞、中南美洲等第三世界國家裡呢?我總是非常關注於那些不幸地區的事務,總是會為那些無辜的百姓、那帶著單純笑容無邪的孩童而憐憫,他們時常無頭緒的陷入亂局中,大多原因只為了滿足少部分人的欲望,可憐的他們只能無奈接受那無情殘酷的戰火。《和平歌》,好似平淡無奇地口吻裡,卻有著讓人鼻酸的情緒,孩童衣袋裡的歌詞,是那充滿希望和平的《和平歌》,確成為戰火中,四濺血腥顏料的畫布,血染了整座城池,滲透了家園的大地,也血染了人們的心靈。那悲劇,讓在歡笑中唱著《和平歌》的孩童,眼盼充滿空洞、恐懼、絕望。這首詩,將悲劇搬到眼前,好讓我們去正視,那無情的悲劇。
《母親》
莫傷我心啊 孩子
雖然 無論怎麼樣的刺痛我都會
原諒你
婦人說完 才發現
她的已經不再了的母親
也曾經對他說過同樣的話
風疾雲低 那滿山的顫抖著的樹木
有誰能夠知道 在一回首之間
事隔著怎麼樣的刺痛 隔著
怎麼樣的 無限荒涼遼闊的距離
《母親》,簡單的字眼,卻清楚描述婦人內心的心酸,婦人換了角色,也換了立場,想起當年的場景,詩中,「莫傷我心啊 孩子,雖然 無論怎麼樣的刺痛我都會,原諒你。婦人說完 才發現,她的已經不再了的母親,也曾經對他說過同樣的話。」、「有誰能夠知道 在一回首之間,事隔著怎麼樣的刺痛 隔著
怎麼樣的 無限荒涼遼闊的距離」完全道盡那說不出的鼻酸。人們總是在逝去後,才了解身邊所擁有的,有多珍貴,總是在逝去後,才怨嘆、後悔,當時的不懂事,再無法彌補時,才恍然大悟,為什麼呢?人們為何無法先學習珍惜呢?為何總要在錯誤中找尋答案呢?這樣的我們,總是會失去最珍貴的事務阿!好感慨,要如何才能學會珍惜呢?我想是滿足吧!先知道如何滿足,在往好的地方想,正面思考,能夠使人們更滿足吧!
《請柬》
──給讀詩的人
我們去看煙火好嗎
去 去看那
繁花之中如何再生繁花
夢境之上如何在現夢境
讓我們並肩走過荒涼的河岸仰望夜空
生命的狂喜與刺痛
都在這頃刻
宛如煙火
好美的詩啊!我不經讚嘆,「繁花之中如何再生繁花,夢境之上如何在現夢境」這句,讓我不時將眼光停留,「繁花之中如何再生繁花」就如同希望一般,總是期盼更美更好的火花出現,而「夢境之上如何在現夢境」使的眼火更加夢幻絢麗。當煙火綻現,在那無盡的夜空裡,我們期望美好,期望人生美好,期望期望快樂的美好,更期望痛苦、悲傷也能夠如此的美好。我們去看煙火好嗎?好讓我們能有無盡的美好時光。
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
達文西密碼讀書心得
故事大綱:
哈佛大學的宗教符號學教授羅柏‧蘭登到巴黎出差的深夜, 突然接到一通緊急電話,通知他羅浮宮年高德邵的館長遭人謀殺,就在博物館內,屍體旁邊留下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密碼。蘭登與法國美女密碼專家Sophie Neveu在整理分析謎團的過程中,驚訝地發現在達文西的作品中藏有一連串的線索。這些線索人人可見,卻被畫家巧妙地偽裝,加以隱藏。 蘭登發現一連串令人震驚的關聯:已故的館長是鍚安會的一員——鍚安會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祕密會社,其中的成員包括牛頓、波提且利、雨果,和達文西等人。至此蘭登發現自己正在追蹤一個石破天驚的歷史大祕密,一個已經埋藏了幾個世紀、既富啟發性又危險的祕密。在這場遍及巴黎的追逐中,蘭登和Neveu發現他們是在跟一個始終不露面的幕後主使者鬥智,這個人似乎總是知道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。除非他們可以解開這個錯綜複雜的謎團,否則錫安會的祕密,這個具爆炸力的古老真相,將永遠消失。
心得:
達文西密碼這本書的故事內容蠻吸引我的注意的,作者分多條線路寫作,每一條線路之間又緊緊相扣,十足吊人的胃口,讓你非一口氣看完整本書才肯罷休,很佩服作者可以將真實的歷史與杜選的故事串聯的天衣無縫。內容的發展讓讀者冀望得到答案,但每一個答案中卻都隱藏一個問題,作者用的方法就是透過變位字謎、雙關語、密碼、與符號溯源,找到其隱喻,在這過程中數學、古老科學與藝術、古老文化與古老宗教互相串連彼此相關,會讓讀者在探求答案的同時,也是在探索文化之謎,讓讀者在讀書中,有得到知識的快感。此書所敘述的內容涉及西方長久以來的宗教問題,可以讓我了解到了更多西方的歷史、文化和一些基督教修行,並介紹了許多著名的畫中隱藏的符號秘密,讓人越來越想了解這本書內容的真實性。故事從巴黎羅浮宮開始的追殺、逃亡和解開謎團的過程,尋找著古人對宗教的了解留下的各個足跡,將讀者帶入迷團中。文中大量使用的符號學和宗教學的符號,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法,敘述了各種符號的解釋,我認為女主角蘇菲其實是作者給讀者有一個理解的空間,因為蘇菲隊這類歷史沒有什麼概念,當作者在解釋的時候,正好也再跟讀者做解釋。
達文西密碼探討許多不同議題,如女性主義、基督教歷史、宗教爭議等。
根據書中這段話:「聖杯其實是女性古代的象徵符號,而聖盃代表著神聖女性和女神,這個象徵意義現在當然已經失去了,其實是被基督教會所排除掉。女性的力量與孕育生命的能力,一度是非常神聖的,卻可能威脅到鄭在壯大中的、男性獨霸的教會,所以神聖女性就被妖魔化,而且被視為不潔。創造『原罪』這個概念的不是神,而是男人,他們說夏娃嚐了蘋果而造成人類的墮落。女人,一度是神聖的生命孕育者,現在卻成了仇敵。」
了解到作者丹‧布朗無時無刻在將「神聖女性」的觀念融入並一一解說,照著作者的說法,過去的男人為了擁有權利,用了各式各樣的方式將女性醜化,證明了過去的男權思想─女性為男性所有,但是事實上,我認為女性是孕育生命的偉大生物,如果沒有女性繁衍,男性也不法繼續生存、繁衍下去,所以今日兩性平等才會如此重要。作者也在書中以蘇菲和蘭登一起破解密碼說明男女是共存的,雖然書中作者一直在強調女性,但我認為作者是在提倡兩性平等,對於這本推理小說融合了宗教及兩性平等的觀念,讓我讚嘆不已!
看完這本書之後,我認為作者丹‧布朗是個非常有觀察力、非常會佈局的人,也很會吊人胃口,以死亡作為開頭,讓讀者翻開書的第一個感覺就是佈滿疑點的情境,這就是所謂的佈局。而可以從達文西的畫作中,以另一種角度的眼光,找出各種疑點,例如在最後的晚餐中的其中一人,作者認為達文西刻意將他畫成女人,這就是觀察力,我也認為他是的博學多聞的人,能夠匯集如此多的歷史知識,將他一一編入小說裡,使的小說精彩豐富、更有內容可循,更厲害的是,也結合藝術,將其家喻戶曉的名畫作,如: 「巖窟中的聖母」、「蒙娜麗莎的微笑」、「最後的晚餐」,深入的分析並利用文獻及歷史的關係,再加上虛構的內容,串聯起整部小說,難怪,《達文西密碼》會如此暢銷,還可以拍成電影,而書中每章的結尾,都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,會有一種魔力讓人一頁一頁的繼續看下去,然後猜想故事會如何的繼續下去,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本書充滿有趣的歷史謎團,與豐富得的歷始、繪畫、宗教知識。
由於《達文西密碼》加入了許多真實的文獻資料,讓人不得會問,這本小說所敘述的是否是真實?是否真有其事?雖然,許多學者並沒有明確的答案,但可以確定的是,書中作者敘述主業會的部份是事實:虔誠、肉體苦行,以及近年被懷疑有洗腦、強制等控制行為而引發爭議。「達文西密碼」書中描述:「主業會這個天主教社團由西班牙神父施禮華創立於1928年,提倡回歸保守的天主教徒價值觀,並鼓勵其成員在生活中犧牲….」(p037)這部分資料是真的。其實主業會的宗教態度,正是一種苦修主義,它在天主教系統中有非常久遠的歷史。
我認為像主業會那樣的儀式,很殘忍,沒有必要以生體的痛苦來抵制慾望,而且宗教本來就是慰藉心靈,信則靈,而不是以儀式來決定是否虔城,如果宗教真的需要以外在的儀式來達到心靈的慰藉的話,我想,那想必是人類想出的法子,好讓自己的慾望藉由痛苦來抵制,如同逞罰一般,那是負向的逆向思考,宗教應該是帶給人們正向的力量、正面的情緒,正面的思考方向。而我認為當宗教出現負面的儀式或過於偏激的思想時,往往會造成過度狂熱,這股力量是可怕的,很容易使人們過度虔誠,以至於出現被洗腦的情形,而失去自我意識及自我判斷的能力,也給位高權重的少數教宗或領導者滿足各人慾望的機會,如此,世界便不能有和平及安穩的生活,便失去宗教本身救人、洗滌心靈的意義了。
《達文西密碼》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推理小說,由於我本身就很喜歡歷史,對於了解史實非常感興趣,雖然小說的內容,不完全真實,但,我還是獲益良多,知道了許多有關古老文史,更了解基督教的歷史背景,以前對基督教的歷始就感興趣,這本書帶領我進入更深的基督教文化裡,也知道了更多歷史中的黑暗面,整本書充滿了懸疑、古老、神秘的色彩,讓人不想從虛幻的小說世界裡抽離,想一直沉溺於自我想像的世界裡,《達文西密碼》真的是一部令人讚不絕口的小說,看完它,就如同看完一部好萊烏式的電影,由於是小說,更能享受想像力的精采畫面,加上,它難預料的結局,帶領你尋找答案,直到真相大白為止,時在是讓人難以將手上的書本放下。
哈佛大學的宗教符號學教授羅柏‧蘭登到巴黎出差的深夜, 突然接到一通緊急電話,通知他羅浮宮年高德邵的館長遭人謀殺,就在博物館內,屍體旁邊留下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密碼。蘭登與法國美女密碼專家Sophie Neveu在整理分析謎團的過程中,驚訝地發現在達文西的作品中藏有一連串的線索。這些線索人人可見,卻被畫家巧妙地偽裝,加以隱藏。 蘭登發現一連串令人震驚的關聯:已故的館長是鍚安會的一員——鍚安會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祕密會社,其中的成員包括牛頓、波提且利、雨果,和達文西等人。至此蘭登發現自己正在追蹤一個石破天驚的歷史大祕密,一個已經埋藏了幾個世紀、既富啟發性又危險的祕密。在這場遍及巴黎的追逐中,蘭登和Neveu發現他們是在跟一個始終不露面的幕後主使者鬥智,這個人似乎總是知道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。除非他們可以解開這個錯綜複雜的謎團,否則錫安會的祕密,這個具爆炸力的古老真相,將永遠消失。
心得:
達文西密碼這本書的故事內容蠻吸引我的注意的,作者分多條線路寫作,每一條線路之間又緊緊相扣,十足吊人的胃口,讓你非一口氣看完整本書才肯罷休,很佩服作者可以將真實的歷史與杜選的故事串聯的天衣無縫。內容的發展讓讀者冀望得到答案,但每一個答案中卻都隱藏一個問題,作者用的方法就是透過變位字謎、雙關語、密碼、與符號溯源,找到其隱喻,在這過程中數學、古老科學與藝術、古老文化與古老宗教互相串連彼此相關,會讓讀者在探求答案的同時,也是在探索文化之謎,讓讀者在讀書中,有得到知識的快感。此書所敘述的內容涉及西方長久以來的宗教問題,可以讓我了解到了更多西方的歷史、文化和一些基督教修行,並介紹了許多著名的畫中隱藏的符號秘密,讓人越來越想了解這本書內容的真實性。故事從巴黎羅浮宮開始的追殺、逃亡和解開謎團的過程,尋找著古人對宗教的了解留下的各個足跡,將讀者帶入迷團中。文中大量使用的符號學和宗教學的符號,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法,敘述了各種符號的解釋,我認為女主角蘇菲其實是作者給讀者有一個理解的空間,因為蘇菲隊這類歷史沒有什麼概念,當作者在解釋的時候,正好也再跟讀者做解釋。
達文西密碼探討許多不同議題,如女性主義、基督教歷史、宗教爭議等。
根據書中這段話:「聖杯其實是女性古代的象徵符號,而聖盃代表著神聖女性和女神,這個象徵意義現在當然已經失去了,其實是被基督教會所排除掉。女性的力量與孕育生命的能力,一度是非常神聖的,卻可能威脅到鄭在壯大中的、男性獨霸的教會,所以神聖女性就被妖魔化,而且被視為不潔。創造『原罪』這個概念的不是神,而是男人,他們說夏娃嚐了蘋果而造成人類的墮落。女人,一度是神聖的生命孕育者,現在卻成了仇敵。」
了解到作者丹‧布朗無時無刻在將「神聖女性」的觀念融入並一一解說,照著作者的說法,過去的男人為了擁有權利,用了各式各樣的方式將女性醜化,證明了過去的男權思想─女性為男性所有,但是事實上,我認為女性是孕育生命的偉大生物,如果沒有女性繁衍,男性也不法繼續生存、繁衍下去,所以今日兩性平等才會如此重要。作者也在書中以蘇菲和蘭登一起破解密碼說明男女是共存的,雖然書中作者一直在強調女性,但我認為作者是在提倡兩性平等,對於這本推理小說融合了宗教及兩性平等的觀念,讓我讚嘆不已!
看完這本書之後,我認為作者丹‧布朗是個非常有觀察力、非常會佈局的人,也很會吊人胃口,以死亡作為開頭,讓讀者翻開書的第一個感覺就是佈滿疑點的情境,這就是所謂的佈局。而可以從達文西的畫作中,以另一種角度的眼光,找出各種疑點,例如在最後的晚餐中的其中一人,作者認為達文西刻意將他畫成女人,這就是觀察力,我也認為他是的博學多聞的人,能夠匯集如此多的歷史知識,將他一一編入小說裡,使的小說精彩豐富、更有內容可循,更厲害的是,也結合藝術,將其家喻戶曉的名畫作,如: 「巖窟中的聖母」、「蒙娜麗莎的微笑」、「最後的晚餐」,深入的分析並利用文獻及歷史的關係,再加上虛構的內容,串聯起整部小說,難怪,《達文西密碼》會如此暢銷,還可以拍成電影,而書中每章的結尾,都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,會有一種魔力讓人一頁一頁的繼續看下去,然後猜想故事會如何的繼續下去,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本書充滿有趣的歷史謎團,與豐富得的歷始、繪畫、宗教知識。
由於《達文西密碼》加入了許多真實的文獻資料,讓人不得會問,這本小說所敘述的是否是真實?是否真有其事?雖然,許多學者並沒有明確的答案,但可以確定的是,書中作者敘述主業會的部份是事實:虔誠、肉體苦行,以及近年被懷疑有洗腦、強制等控制行為而引發爭議。「達文西密碼」書中描述:「主業會這個天主教社團由西班牙神父施禮華創立於1928年,提倡回歸保守的天主教徒價值觀,並鼓勵其成員在生活中犧牲….」(p037)這部分資料是真的。其實主業會的宗教態度,正是一種苦修主義,它在天主教系統中有非常久遠的歷史。
我認為像主業會那樣的儀式,很殘忍,沒有必要以生體的痛苦來抵制慾望,而且宗教本來就是慰藉心靈,信則靈,而不是以儀式來決定是否虔城,如果宗教真的需要以外在的儀式來達到心靈的慰藉的話,我想,那想必是人類想出的法子,好讓自己的慾望藉由痛苦來抵制,如同逞罰一般,那是負向的逆向思考,宗教應該是帶給人們正向的力量、正面的情緒,正面的思考方向。而我認為當宗教出現負面的儀式或過於偏激的思想時,往往會造成過度狂熱,這股力量是可怕的,很容易使人們過度虔誠,以至於出現被洗腦的情形,而失去自我意識及自我判斷的能力,也給位高權重的少數教宗或領導者滿足各人慾望的機會,如此,世界便不能有和平及安穩的生活,便失去宗教本身救人、洗滌心靈的意義了。
《達文西密碼》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推理小說,由於我本身就很喜歡歷史,對於了解史實非常感興趣,雖然小說的內容,不完全真實,但,我還是獲益良多,知道了許多有關古老文史,更了解基督教的歷史背景,以前對基督教的歷始就感興趣,這本書帶領我進入更深的基督教文化裡,也知道了更多歷史中的黑暗面,整本書充滿了懸疑、古老、神秘的色彩,讓人不想從虛幻的小說世界裡抽離,想一直沉溺於自我想像的世界裡,《達文西密碼》真的是一部令人讚不絕口的小說,看完它,就如同看完一部好萊烏式的電影,由於是小說,更能享受想像力的精采畫面,加上,它難預料的結局,帶領你尋找答案,直到真相大白為止,時在是讓人難以將手上的書本放下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